【焦點專題】穩穩接住每一個人 多元共融職場,萬歲!
期數 : 雙月刊195期
口述 ∕ 新北市職業重建服務中心 李中強 文字整理 / 公共事務部 林玉娟 插圖 / 公共事務部 林雍盛
近年來,企業對「DEI」理念(多元 Diversity、平等 Equity、共融 Inclusion)日益重視,帶動雇用身心障礙者的意願提升。然而,實務推動中仍常伴隨迷思與疑慮。心路「新北市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(新店區)」(以下簡稱「職重中心」)致力於輔導障礙者穩定就業,深知企業在打造共融職場時的挑戰與需求,樂意成為企業實踐 DEI 的可靠夥伴。本文整理就業服務員的實務觀察與反饋,倘若能帶來一點啟發與改變,將是令人欣喜的事。


透過社會宣導與雇主交流會,心路「新北市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」期盼能與企業共創更具包容力的職場環境。
【社福小知識】
Q:什麼是就業服務員?
A:就業服務員是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重要夥伴,也是雇主與障礙者間的橋樑。透過專業評估、職前訓練、媒合合適職缺及就業後支持,幫助服務對象發揮能力、融入職場。
迷思:我有意願,但沒有障礙者來應徵
破題:「人求事」與「事求人」的差別
每一位來到就業服務員(以下簡稱「就服員」)面前的身心障礙求職者,就服員會以「人求事」的原則,協助其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。所謂「人求事」,是以求職者的特質與能力為出發點,就服員會先深入了解障礙者的能力、優勢與需求,從他能勝任的工作內容中,媒合出最符合其特性的職務。如此不僅提升就業穩定性,也更貼近障礙者對工作的期待。
反觀許多企業常遇到開出職缺卻等不到障礙者應徵的情況,進而產生「我有意願,卻沒人來」的迷思。這正是「事求人」思維的盲點——若能轉為「人求事」的視角,調整工作設計,更能吸引並留住障礙人才。
舉例來說,心路曾協助一位弱視者媒合至IKEA工作。原本他負責樣品屋的清潔,但實際上工時因場域照明不足, 影響了工作品質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IKEA的人資夥伴沒有選擇不錄取,而是主動與其他部門討論,重新設計並調整他的工作內容,安排他至結帳櫃台協助摺疊回收的購物袋。這個例子體現出「事求人」與「人求事」思維之間的差異。


當多元與共融成為日常,職場將更豐富、每個人都有機會成長。
迷思:我不知道如何跟障礙者相處
破題:微笑,是最有效的破冰
在職場中和不同特質的人相處,一直都是需要學習的事。如果面對的是身心障礙同事,大家或許會覺得更困難些。其實,與障礙者互動並不需要特別的技巧,就如同我們平常的日常交流一樣——微笑、打招呼、主動關心,這些簡單自然的舉動就是很好的破冰方式。此外,在工作過程中,適時給予鼓勵與肯定,或是在交談時搭配友善的肢體語言與表情,這些細微而真誠的舉動,往往能促進更多互動機會,幫助身心障礙同事更自在地融入團隊。
借鏡就服員的實務經驗——協助障礙者在職場中找到「自然支持者」則是一個好方法。自然支持者指的是,在工作中能提供自然、無縫協助和支持的個人或群體;除了在工作上提供實質指導,這些支持者更是幫助障礙者建立歸屬感的重要夥伴。當確定合適的人選後,就服員也會將觀察心得回饋給具影響力的決策者,在能力所及之處為障礙者營造一個更友善、更包容的工作環境。
資深星巴克工作者燕妮與店長、區經理,分享合作心得。
迷思:障礙者只能做單純、重複性的工作
破題:在他可勝任的範圍,幫他找發展性
基於對身心障礙者的既定印象,不少雇主往往自行設限障礙員工的能力,只安排單純、重複性的工作。雖然這類工作確實較適合部分障礙者,且容易勝任,然而,並非每位障礙者的發展需求都能被這樣的安排滿足,這也正是就服員在輔導過程中特別關注的重點之一。
身為一名就服員,他的任務不僅著眼於協助服務對象發揮現有的工作能力,更會細心思考服務對象未來可學習的技能與成長方向。具體而言,就服員會透過持續觀察服務對象的成長動態,尋找在其可勝任範圍內具發展性的工作內容,並同步與主管保持交流,協助創造出更多有利於障礙者職涯成長的機會與支持。
近期,職重中心所輔導的就業青年燕妮,在服務的星巴克門市順利轉任正職,就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。多賺一些收入一直是燕妮的心願,店長在與她的互動中了解了這份需求,並樂意提供機會。因此,除了原本的清潔工作,店長特別安排其他任務讓燕妮嘗試。這樣的正向支持,促成了燕妮的成長與突破——如今,她不僅熟練於清潔作業,也學會了銷售技巧與簡單餐點的製作,貢獻直接反映在薪資提升上,更大大增強了她的自信心。
共融不是特例,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工作的日常
打造共融職場,不只是實踐 DEI 理念,更是為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,打開一扇通往機會的大門。障礙者和每位工作者一樣,渴望被看見、被信任,也擁有成長與貢獻的能力。當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匯聚起來,改變將不再遙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