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路廣角鏡】從遊戲中療癒與學習 四組獲獎早療教材的溫柔力量

期數 : 雙月刊195期

整理 / 公共事務部

  在孩子成長的關鍵起步階段,早期療育教材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為鼓勵更多創新且實用的教具設計,心路每年都會舉辦內部教材輔具徵選活動。本文特別聚焦去年四組榮獲肯定的早療教材作品。這些教材不僅展現出設計者對兒童發展需求的深刻理解,也透過巧思與實務結合,為孩子們的學習旅程帶來更多可能與溫柔支持。

作品名稱:居家毛球拉繩玩具

設計者:新竹市兒童發展早期療育中心 廖逸萍

  在訓練到宅服務個案操作拉繩玩具的過程中,發現市售拉繩玩具的阻力偏高,幼童較難操作,常因挫折而降低練習意願。為了提升孩子的參與動機,便親手製作了這款「居家毛球拉繩玩具」,設計上有兩種玩法:一面是大顆毛球,方便孩子以手掌抓握;另一面則是繩結,可讓孩子練習以前三指操作,適合雙胞胎兄弟同時訓練,一來一往,增添遊戲的互動樂趣。

  家長分享,兄弟倆都非常喜歡這個玩具,尤其是哥哥特別熱愛拉繩子。每當站立擺位需要提振精神時,媽媽只要拿出這個玩具,原本賴皮想休息的哥哥馬上「滿血復活」,意外成為居家療育的加油法寶。

作品名稱:飛天小屋

設計者:愛兒兒童發展中心 周欣怡

  這項創意教具以回收再利用為核心理念,將牛奶紙盒、瓶蓋、發票紙捲、氣泡袋、蛤蜊殼、冰棒棍等生活資源回收素材轉化為孩子們的「飛天小屋」。每間小屋擁有獨特的觸感門把與主題設定,讓孩子透過嗅覺、聽覺、觸覺與手眼協調進行多元感官學習。活動設計結合分類配對、空間概念及語言互動,如:將物品分類放入對應小屋、聽聲音找鈴鐺小屋、嗅出肉桂香等。 

  十座小屋能同時讓多位行走或坐輔具的孩子自由選擇與探索,亦可轉換為扮演商店街的場景,讓孩子擔任老闆或顧客,進行模擬購物,從「老闆我要買蝦子」到「請問多少錢?五塊錢!」等自然對話中,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。這些小小教具,豐富了孩子的感官與語言發展,更在歡樂氛圍中成為令人會心一笑的療育時光。

作品名稱:地板「撞球」

設計者:竹市兒童發展早期療育中心 林育愷

  在構思一項兼具趣味與體能的活動時,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——平時只能在桌上進行的撞球,是否也能轉化為適合所有孩子,包括行動不便或使用輔具的孩子,都能參與的遊戲呢?於是,這個結合撞球與曲棍球玩法的「地板撞球」教案便應運而生。

  透過放大器材與調整規則,孩子們可以坐在地上,用手、球桿或輔具推動母球,挑戰將彩球擊入指定球袋。這不只是練習手眼協調與控制力的遊戲,更是一場充滿策略與成就感的運動。當孩子們成功擊球得分,臉上綻放出開心又驕傲的神情,那一刻讓人深深感受到,原來一個簡單的轉念,就能為孩子們創造截然不同的學習與參與體驗。身為活動設計者,看到孩子們如此投入與喜悅,我感到無比欣慰與感動。

作品名稱:我的小蔥田

設計者:愛兒兒童發展中心 楊佩旋

  這項創意教具以日常生活中的「蔥」為主題,設計出可插可拔的蔥,讓孩子在遊戲中訓練精細動作與手眼協調。操作活動可延伸為認知學習,如:比較長短、數量,以及角色扮演遊戲,在模擬買賣的過程中,進行社會互動,像是「我買蔥、你找錢」。蔥的材質也特別選用不同布料,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。

  除了靜態活動外,還能轉化為粗大動作的教學媒介,例如讓孩子翻越障礙、爬行或推輔具前進,抵達「蔥田」進行種植與採收的任務。整體活動兼顧動靜態與多元感官刺激,這樣的設計讓不同能力層級的孩子都能找到參與的方式,無論是在動手操作、感官體驗或互動遊戲中,都能享受其中的樂趣。也讓我們的教學更有彈性、更貼近孩子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