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焦點專題】我們是社區的一份子 從被看見到主動參與,走向真正的共融

期數 : 雙月刊196期

文/陳玠汝、林玉敏、吳玉惠、林倩如、林玉娟

  如果一次班級旅行,少了一個人,你會發現嗎?在繪本《每一個都要到》中,小琪因行動不便差點錯過旅行,但在同學的堅持與老師的支持下,終於上了遊覽車。這個故事溫柔地提醒我們——沒有一個人應該被落下。成立 38 年的心路,此刻也正用行動實踐這句話。從街區清掃、志工服務、社區擺攤到舞龍舞獅,成人服務中心帶領心智障礙者主動走進社區、與人互動,讓他們不只是被照顧者,更是參與者、貢獻者。因為當每一個人都在場,社區才真正完整。

(註:《每一個都要到》繪本由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合作出版,旨在以故事引導孩子認識身心障礙者的權利。)

共融不能等,要行動

  每個人都有被需要的渴望,心智障礙者也不例外。秉持「我能」的信念,心路各地成人服務中心鼓勵服務對象用自己做得到的方式回饋社區,且不約而同地選擇「清掃」作為共融行動的試金石。


心路工坊西屯站將街掃列入例行工作,以行動友愛社區。



  以心路工坊西屯站為例,兩年前落腳商辦大樓時,第一時間便帶著服務對象無償協助打掃大樓公共區域——從電梯到樓梯間,他們細心維護每一處的整潔。這份主動為他們迎來許多真誠的笑容和溫暖的話語。受到鼓舞,他們在第二年把觸角延伸到社區,將街掃列入每日例行工作,用實際行動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力。社工陳玠汝回憶:「有次街掃,遇到一位騎摩托車的伯伯,他特地把車停下,向經過他身旁的每位服務對象用力比了大拇指。那一刻,我們真切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的溫度。

 


愛重服務對象帶著喜悅心情出門打掃街區。



  愛重服務中心的關懷,從門前巷子開始。近年來,愛重也透過成立自治會,引導服務對象學習自我選擇、自我決定與自我負責。藉由掌握日常生活的能力,實質參與社會。參選自治會代表的人都會提出一項與公益相關的政見,而將街掃範圍從門前巷子擴大至中心週邊,正是自治會經由討論表決的結果。每次公益活動結束後,愛重都會製作易讀版的滿意度調查。愛重表示,「表達能力較好的服務對象會寫:『能幫助別人,我很開心』;即使是需要較多支持的服務對象,我們也能從他們的表情中,看出他們是真心快樂的。」

 


新興中心服務對象加入社區環保志工隊,與里志工培養出絕佳默契。



  新興啟能照護中心的服務對象志工團成軍多年,2017年在正氣里沈玉玲里長的支持下,團長小怡帶領團員加入社區環保志工隊。社工吳玉惠回憶,「一開始,里內志工因為不放心,總是搶著先清掃;但後來,他們開始主動關照服務對象,甚至會說:『這裡給你負責!』,讓服務對象有一種被肯定的成就感。」這些年來,隨著中心與里辦公室密切合作,里內居民也逐漸將新興的服務對象視為社區的一份子。她笑著說,「中心花圃,我們開放給里民種花種菜,也常看到附近居民坐在中心花園搖椅上乘涼歇腳,彼此早已成了熟悉的鄰居。」

 

共融,有無限種樣子

  在心路,共融行動其實有著多元的樣貌——心路工坊楠梓站成立醒獅團,萬芳發展中心舉辦跳蚤市集,都是別具意義的例子。

心路工坊楠梓站前進文府國小表演並示範小獅頭操作,展現努力學習的一面。

  2015年楠梓工坊成立醒獅團,開始參與對外展演,並積極走入社區與校園進行交流。成立醒獅團的初衷,不僅是希望服務對象能拓展興趣、建立自信,更期盼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活動,促進大眾對智能障礙青年的正面認識。「交流的過程本身,就是一種共融的實踐,」組長林玉敏分享道,「這幾年在里長的邀請下,醒獅團都會在農曆新年前與里長、社區志工一同遊街拜年。有位社區長輩曾告訴我們,他的孫子們每年都滿心期待醒獅團的到來,早早準備好紅包讓獅子咬,還會摸摸獅頭討個好彩頭。對他們全家來說,這已成為過年前不可或缺的喜慶儀式。」

萬芳發展中心服務對象親自向社區居民推廣商品,表現沉著大方。

  萬芳發展中心自 2018 年起舉辦跳蚤市集,服務對象不僅會在活動前走進社區發放傳單、募集二手物品,更在當天化身銷售員,學習叫賣與介紹。多年下來,居民已習慣在歲末市集裡與他們互動,買東西之餘,也不忘送上鼓勵與微笑。2024 年,市集新增「手作攤位」,擺上手機掛繩與熱縮片吊飾——這些全由服務對象親手完成,從製作、討論價格到佈置展示架,都在工作人員支持下參與其中。當最後一件作品售罄,他們難掩喜悅。萬芳發展中心表示,這些年市集不僅吸引社區民眾踴躍捐物,更讓大家積極參與並與服務對象自然交流,「因為市集,讓我們與社區的距離更近了。」

  每一次行動,都是走向共融的一步。對心智障礙者而言,他們需要的,不只是照顧,更是生活中每一天的陪伴與支持。在心路,我們看見,當服務對象能在熟悉的生活圈中,更能穩定學習、自在生活。

支持障礙者在社區自在安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