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焦點專題】與心智障礙者一起踏上淨零之路
期數 : 雙月刊197期
文 / 公共事務部 林玉娟
地球越來越危險,這不是危言聳聽!隨著全球日益升溫,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,風險不只衝擊企業與一般民眾,身心障礙者更是首當其衝的脆弱族群。資源匱乏、資訊落差、基礎設施不友善,使他們在災難中面臨更高的風險與更長的復原期。
「永續的環境不該落下任何一個人,如果不即時因應,只會讓弱勢變得更弱勢。」心路事業處處長溫德風指出,2023年心路自發性參與由國科會推動的「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」等一系列綠色轉型計畫,背後的初衷便是希望與障礙者一起發聲。

打造綠色庇護工場, 從社會公益到綠色行動者
心路綠色轉型的第一步,是從溫室氣體盤查著手,逐步推動減碳行動。慈泰與慈佑兩家庇護工場率全國庇護工場之先導入5%綠電,每年可減少約7公噸碳排放。而慈佑更於2025年09月,將碳排量高的柴油鍋爐換成天然氣鍋爐,每年將再減碳約60噸。
兩座工場也同步完成多項友善環境的措施,包括使用FSC認證原料、環保大豆油墨印刷、可分解的玉米澱粉防撞泡泡粒,以及100%生物可分解的紙膠帶。就連洗後衣物的包裝袋,也全面換成再生塑膠袋。這些改變不僅減輕環境負擔,也讓庇護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參與永續行動。
心路「慈佑庇護工場」是台灣唯一使用可回收分解再製防塵袋的洗衣工場。
用繪本說永續,讓障礙者也能理解、表達、參與
談到《淨零綠生活》繪本的誕生契機,溫德風分享,「剛加入公民沙盒計畫時,我們對淨零也是一知半解,將心比心,心智障礙者同樣有學習新知的權利。面對淨零議題,他們也應該被賦予理解的空間、表達的機會,以及參與行動的可能。」
為了跳脫教科書式的嚴肅與枯燥,《淨零綠生活》繪本邀請插畫家麵包樹操刀,以富有童趣的畫風,將氣候變遷的概念與環境部《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》中的日常行動結合,轉譯為心智障礙者也能輕鬆理解的圖文內容。接著由就業服務員依照庇護員工的能力差異,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導讀,並搭配前後測,幫助他們具體掌握永續概念與行動方式。

工作人員帶領庇護員工一起閱讀繪本,在故事裡學習環保小行動。

心路出版《淨零綠生活》繪本,轉譯減碳行動,讓心智障礙者也能一同參與。
從認知到參與,讓永續走進障礙者的生活情境
不過,溫德風坦言,庇護員工對於工場一連串的淨零行動其實是無感的,一般員工也是如此,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,他們只在乎新措施會不會增加工作難度;同樣的,讀繪本也只是讓永續觀念停留在腦袋的認知。「要真正促成一個人行為的改變,還是得從生活介入。
有感於此,今年心路團隊決定帶領庇護員工前往家樂福的影響力概念店,藉由現場教學,協助這群心智障礙者辨識友善環境的產品。「透過生活情境的演練,未來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,他們就能學會比較、思考,為什麼要選擇這個,而不是那個。」溫德風說,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能帶來影響,才會覺得這件事和他有關。
出發前,先帶庇護員工一起認識「永續」的概念,接著走進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,親身體驗永續生活的實踐。
從洗衣到洗娃娃,讓心智障礙者也能為淨零出力
邁入第三年的淨零行動,心路將減碳思維延伸至洗衣服務,重新思考洗衣服務與循環經濟的關係,竟意外開啟與「玩具圖書館」的合作旅程。
溫德風說,「玩具圖書館告訴心路,多數布偶因為不潔等問題,被回收鏈排除,最終只能進入焚化爐。有些玩偶甚至含有鋰電池,一旦燃燒可能造成爆炸,對環境與焚化設施都是巨大負擔。」有鑑於此,雙方決定攜手嘗試建立一條從募集、清洗到再配送的回收鏈。
溫德風說:「雖然增加了洗場師傅工作的複雜度,但他們仍然很細心地記錄每一滴水、每一分鐘的使用,只為算出清洗產生的碳排,並與玩具圖書館合作比對回收效益。」心路盼將這份成果提供政府參考,推動回收與補助機制,讓被遺棄的布偶重獲新生,也讓洗衣服務真正成為循環經濟的助力。
從洗衣到洗娃娃,庇護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參與永續行動。
讓永續,不只是少數人的語言
從溫室氣體盤查到環保洗衣袋、從繪本導讀到環保消費實地演練,心路一步步證明,綠色轉型並非高高在上,也不該是少數人才能參與的議題。「我們不是為他們做,而是邀請他們一起做。」這句話道出了心路永續行動的核心精神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