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有話要說】從心出發,向善前行:ESG框架下的公益力量
期數 : 雙月刊195期
文 / 事業處 溫德風
自 2015 年聯合國發表「永續發展目標」(SDGs)及《巴黎協定》生效後,ESG 迅速成為國際趨勢。台灣在這波浪潮中,透過金管會推動「公司治理 3.0」與「永續發展路徑圖」,明確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 ESG 資訊,並將永續納入公司治理評鑑,展現對國際永續競爭力的重視。
儘管社福團體不像企業以財務為核心,但心路認為 ESG 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框架,協助組織朝向永續經營、爭取資源、建立信任與擴大社會影響力。尤其在合作模式、募款方式與社會影響力展現上,企業不再只是外部投資者,而是與社福團體共創價值的合作夥伴。由此反思,社福團體也必須重新審視角色,並調整永續策略以因應。
心路成立38年,近年積極面對社會變遷,並於2022-2023年首次完成ESG 報告,榮獲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銀級肯定。過程中,心路也在ESG框架下確立屬於自身的永續新路。
E(環境 Environmental):成為綠色社會創新的參與者
心路自 2023 年參與國科會「沙盒計畫」,進行庇護工場碳排查,提出「減排節能-循環經濟」的綠色轉型路徑。今年更擬與友伴團體合作,建立布偶回收機制,推動社會循環經濟,期望庇護工場成為融合社會與環境的永續據點。
S(社會 Social):企業社會影響力的合作夥伴
ESG 強調影響力思維,服務是否解決結構性問題、帶來長期改變,是企業與政府關注的重點。因此心路將身障就業、偏鄉服務、早療等轉化為具體成效,協助企業實踐社會共融。庇護工場的轉型,也同時回應障礙就業、食安與淨零等多重議題。
G(治理 Governance):提升透明度與信任基礎
心路建立完善的治理架構,透過資訊揭露、決策透明與風險管理,強化與捐款人、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合作機制,確保資源有效且負責任地運用。
心路相信,永續不只是環保或跟上潮流,而是在有限資源下,如何穩定長期地創造社會價值。對社福團體而言,ESG 不單是「選項」,而是一個有責任使命的組織團體「必須」具備的核心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