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有話要說】易讀易懂品管員:資訊平權的守門人
期數 : 雙月刊197期
文 / 社區支持服務處 劉婉華
談到「資訊平權」,人們往往想到無障礙坡道、點字書或手語翻譯,卻容易忽略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──「看得懂」。對許多智能障礙者、閱讀困難者來說,一份文件如果文字艱澀又密密麻麻,他們會難以理解,更別說做出正確選擇。當社會沒有提供「容易懂的資訊」,人們也因此失去理解與決定的機會,權利自然無法落實。
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:有人在醫院拿到同意書,卻因醫學名詞太艱深,只能被動簽名;有人看著銀行文件,對法律條款與術語感到困惑,不清楚自己到底同意了什麼;有人收到過於冗長的災防簡訊,讀不懂內容,因而錯過避難提醒。這些情境說明了——「容易懂的資訊」不是附加品,而是保護安全、協助決策、參與社會的基礎。
因此,「易讀易懂」不只是友善服務,而是落實人權的必要行動。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》(CRPD) 明確指出,人人都有取得資訊的權利。推動資訊平權,政府單位理應責無旁貸,因為這不只是行政責任,更是保障人權的義務。然而,要讓政策真正落實,還需要另一群關鍵角色──「易讀易懂品管員」。
品管員不是語言專家,而是受過訓練、能體會閱讀困境的身心障礙者。他們會檢視句子是否清楚、圖片是否能傳達意義、專有名詞是否需要轉換成白話。換句話說,他們是資訊的守門人,確保文件不只是「有寫」,而是「能懂」。近年來,心路基金會投入品管員的培訓,培力一批具備轉譯能力的品管員,讓他們能站在第一線,把關各種文件與宣導資料,使資訊真正貼近閱讀困難者的需要。
有人誤以為「易讀易懂」只是把文字簡化、做成懶人包或繪本,其實不然。真正的關鍵在於,無論認知程度高低,都能理解內容。只有資訊清楚易懂,每個人才有理解與選擇的權利,資訊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實際使用。






